2007年,杰米・古尔从斯坦福大学航空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时网上配资炒股门户,他心中只有一个想去的地方:沙漠。
更具体地说,是莫哈韦沙漠。当时,一家名为缩尺复合体(ScaledComposites)的公司已在这片干旱土地上研发实验性飞机多年,古尔渴望加入其中。
他本可以尝试寻找一份更传统的航空航天领域工作,但古尔担心自己会“花五年时间研究一个门闩”——这是对那些规模庞大、行动迟缓的公司的常见调侃。而在缩尺复合体,他表示:“我知道自己能参与实际项目的搭建,而且能快速看到成果;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,我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工作产出。”
两年后,古尔跳槽至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,在那里参与实现了猎鹰9号(Falcon9)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技术——这是SpaceX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也为该公司打造高价值业务奠定了基础。
如今,古尔正着手迎接新挑战:推出一只早期深度科技基金WaveFunctionVentures。就在上周,他完成了该基金首只产品的募集,规模达1510万美元,目前基金已正式启动运作。
截至目前,古尔已对9家初创公司完成投资,覆盖核能(如DeepFission公司)、人形机器人(如PersonaAI公司),当然还有他熟悉的航空航天领域(如AirshipIndustries公司)。他向科技媒体TechCrunch透露,预计将从这只基金中完成约25笔种子轮或Pre-种子轮投资。(古尔拒绝透露主要有限合伙人(anchorLP)的名称,仅表示基金其余部分资金来自高净值个人,同时得到其他基金及“大型家族办公室”的支持。)
WaveFunctionVentures的诞生,恰逢深度科技领域融资升温之际——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航空航天、国防等领域获得的关注度提升。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:今年早些时候,硅谷新成立的一只名为Leitmotif的深度科技基金便公开亮相,该基金获大众汽车集团(VolkswagenGroup)注资3亿美元,部分目的是扶持美国和欧洲的硬件及制造业初创公司。
这样的行业环境,对拥有古尔这类背景的人而言堪称“黄金时机”——而这不仅源于他曾是一名出色的航空航天工程师。
2016年,在即将离开SpaceX之际,古尔开始涉足天使投资,曾投资BoomSupersonic(超音速飞机研发公司)、K2Space(太空探索公司)、Varda(太空制造公司)等企业。此外,他还联合创办了电动垂直起降(eVTOL)初创公司TalynAir,并加入了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的2020年冬季孵化项目;之后,他还成为YCombinator先锋基金(YCPioneerFund)的风险合伙人,目前仍担任该职务。(TalynAir已于2023年被另一家eVTOL公司Ampaire收购。)
古尔希望将自己多方面的经验——包括快速原型开发、初创公司创办、天使投资——全部运用到WaveFunctionVentures的运营中。
他表示:“这些经验能帮我助力所有创始人度过公司最不确定的早期阶段,进而协助他们打造成熟的企业。”
古尔还认为,未来10至20年,深度科技领域将成为孕育高额回报的沃土。他指出,该领域的初创公司虽可能需要更多前期资金投入,但它们可以借助非风险投资资金(如政府合同、资产抵押贷款等)实现规模化发展,并建立起比软件公司更稳固的“护城河”(竞争优势)。
要实现这些高额回报显然需要时间,而古尔对此颇有耐心。尽管他的职业生涯始于“渴望动手创造”,但他也深知耐心的价值。
15年前在缩尺复合体工作时,古尔参与过的一个项目是“平流层发射”(Stratolaunch)——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机。这架飞机的技术复杂度极高,即便在古尔离开并加入SpaceX后,其研发工作仍持续了很长时间。
直到2019年,古尔与TalynAir的联合创始人埃文・穆卡西(EvanMucasey)计划前往莫哈韦机场参加一场“飞行爱好者聚会”(类似汽车展,只不过展示的是各类炫酷飞机)时,他才隐约得知自己或许能见证那架巨型飞机的首飞。
古尔回忆道:“我给一位朋友打电话问‘我们该几点到机场看航展?’,他说‘早上6点’。我当时还纳闷,这时间也太不合理了。”他虽没明白朋友的暗示,但还是觉得早起跑一趟值得。
果不其然,当古尔和穆卡西抵达机场附近时,他们看到了“平流层发射”——它正停在跑道上,做好了飞行准备。两人落地后,据古尔回忆,短短15分钟后,“平流层发射”便顺利升空。
古尔说:“那时距离我当初在电脑上参与设计这个项目网上配资炒股门户,差不多正好过去了10年。那种感觉太奇妙了。”
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